第(2/3)页 “臣,叩谢陛下圣恩!” 韩通之功,镇国公之位,就是韩家往后九代子孙所仰仗的底气。 只要韩家不做出什么谋逆之举,镇国公之位定然可保韩家无虞。 柴宗训在颁旨之时,并没有说明国公之位可以因先祖之功而免罪,这就代表大周皇室随时都可以将国公之位收回,并治罪其后人。 韩微自是清楚,雷霆雨露皆是君恩,韩家日后唯有更忠于大周,忠于柴宗训,才能保住这九代荣华的权位。 柴宗训此举也成为了元圣五年末,大周朝堂最具讨论度的话题。 韩微袭封国公之位,也给不少即将参军入伍的平民子弟,带来了一点震撼。 这就使得他们愈发坚信,只要拼尽全力为大周建功立业,这国公之位也不是不会花落他们家。 柴宗训亦是想要在春闱来临之际,借国公权位,为走武举之人打气,让他们知道,大周定下文武俱重的国策,并不是一句空话。 元圣六年春闱放榜之日,有人欢喜有人愁。 今年报考工学与数学的人数,还是远不及文学的人数多。愁的人里,还多了他们的身影。 朝中不少地方都需要用到工学以及数学方面的人才,奈何一直处于短缺状态。 财政部、商务部、水利部、审计部等内阁各部,唯有联名上奏柴宗训,言道春闱放榜,开科取士,共有百人名列其中。 通过文学一途入仕之人,几乎占到了总人数的一半以上还要多,足足有六七十人。 余下的几十人,则由工学与数学平分,还有几个名额则被女学占得。 各部尚书在奏报中言道,有必要在汴京城,乃至日后的京北府、京南府中,各设立一座专研工学、数学的学馆,提升民间考取这两科的学子人数。 “内阁有何想法?” 毕士安与李沆身为内阁首辅、次辅,对于此次各部尚书的提议,意见相左,难以达成一致。 首辅毕士安眼见上旨各部,人才确实短缺,也能理解他们的苦衷,对于设立学馆一事,他并不反对。 次辅李沆则是持反对意见,他认为此举有无视儒学经典,追捧奇淫巧技之嫌。 第(2/3)页